2025年4月2日,教育学院以“弘扬教育家精神,推动教学创新,培养一流人才”为主题,成功举办我院第一届暨银川科技学院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选拔赛。本次竞赛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机制,展现了教师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为教育事业注入青春力量。 为彰显学院对本次大赛的重视度,同时突出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特成立院内外结合的评审专家:学校督导马拥军教授、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尹嘉轶、教育学院院长周雪、教育学院副院长刘科元、体育教研室主任刘莉。
竞赛以“以能为本、以创新为翼”为核心理念,参赛教师结合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进行不超过12分钟的教学设计创新汇报,评审专家依据参赛教师的汇报进行8分钟的提问交流。总评成绩中创新成果报告和ppt汇报分别占40%和60%。学前教育专业的汤孜婧老师从“产教融合”的视角出发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作训练”课程进行项目式改革,详细阐述了课堂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方面的创新设计,汤老师重点强调课程的改革为学生进入将来的工作领域提供经验和基础,将实际工作需求和课程目标进行对标,满足人才培养和就业的充分融合。小学教育专业的张晓鵾老师从课程系统重新架构的方面详细说明了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创新设计,张老师由浅入深、观点明确、资料详实、创新改革点清晰的汇报,让在场所有老师收获颇多。小学教育专业的官海萍老师以“智能时代项目化学习的教育转型)——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AI赋能路径”为题,突出教学过程中AI智能的应用。官老师以“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评价”课程为例,详细说明了课程创新设计思路和成果,尤其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提升以及教学成果的转化等方面,让老师们大开眼界,见识到人工智能与课程结合的重要性及发展趋势。
汇报结束后,各位评委专家针对此次大赛进行评价分享。马拥军教授在发言中着重强调,教学工作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水平与学习态度,搭建优质教学平台。表示此次教学创新大赛中汇报题目未能突出创新点和亮点,同时提醒参赛老师教学项目应具备可持续性、可操作性、可普及性和可检测性,核心在于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尹嘉轶老师则针对教学创新题目和教学过程提出了一系列思考。汇报题目范围过大时,需明确创新的指向——究竟是为了方便教师教学,还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在学生评价方面,应实现多元化评价,深入开展学情分析。跨学科教学需体现其真正价值,教学三大目标的描述要具备可考评性。此外,“两性一度”的思考,是所有参赛老师需要明确的方向,增加学习的挑战度与创新性,并紧密结合学科前沿,精准满足学生需求。
刘科元副院长对教师们在教学创新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教学痛点的解决要紧密围绕课程展开,确保解决措施与痛点一一对应。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创新时间线需明确。在课程思政方面,思政点的融入要清晰合理,同时要梳理好评价体系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应融入人工智能元素,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这一技术,提升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周雪院长表示,了解教学创新性的必要性和具体要求十分关键。教学过程中人工智能的融入点需进一步挖掘,同时要注重语言表述的艺术性。
通过此次选拔赛,教育学院将持续推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机制,搭建多元化实践平台,助力教师在教学创新中践行教育家精神。通过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强化技术赋能、深化教学改革,学院致力于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人文情怀的一流教育人才,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版权所有:银川科技学院 宁ICP备0900048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502000132号